中山管理評論

  期刊全文閱覽

中山管理評論  2013/6

第21卷第2期  p.369-412

DOI:10.6160/2013.06.04


題目
台灣產業史的軌跡-以製傘業為例
The Footprints of Taiwan Industrial History-A Case of Umbrella Making Industry
(635215818511658974.pdf 854KB)

作者
楊俊煌、王美雅、徐木蘭/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暨終身教育學院、世新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世新大學管理學院暨元智大學管理學院、
Chun-Huang Yang、Mei-Ya Wang、Mu-Lan Hsu/

Department of Public and Management & School of Lifelong Learning, Shih Hsin University ,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ih Hsin University , College of Management, Yuan Ze University and Shih Hsin University


摘要(中文)

製造業對台灣早期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然而目前有關台灣產業史的研究 多把關注焦點放在文化及語言主題上,較少有完整的產業歷史分析;另外,國 內管理學界對於產業研究也多屬於管理功能導向之橫切面研究,較缺乏宏觀面 與貫時性的產業史分析。為彌補此一缺口,本研究透過立意與滾雪球抽樣方 式,與多位業者及相關學者進行深度訪談,經由此一途徑獲得初級資料,再與 次級資料交互檢驗,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影響台灣製傘業營運的關鍵事件,並以 整合其發展紀事與建構出台灣製傘業歷史軌跡。 研究發現,台灣製傘業於 1980 年代中期發展最為興盛,南北部地區形成 分工合作的共生模式博得世界第一的傘業王國美名,但受到經濟轉型影響,如 勞資上漲及政府提高關稅限制,加上民間博弈事業和股市熱潮興起等因素, 1990 年代中期,業者開始規模外移,台灣製傘業開始步入轉型期。

(635215818511190224.pdf 211KB)

關鍵字(中文)

產業歷史、製傘業、深度訪談


摘要(英文)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in early years. However, related research about industrial history has only aimed at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Moreover, a great deal of industrial research has focused only on managerial function with a cross-sectional approach rather than a macro with longitudinal approach. Therefore, this study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critical incidents of Taiwan umbrella making industry, by using in-depth interviews based on purposive and snowball sampling schemes with a supplement of secondary data. The data analysis involved an integr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data from inductive as well as deductive mechanism, constructing the historical footprints of Taiwan umbrella making industr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eriod of mid-1980 was the glorious stage of Taiwan umbrella making industry, because of a division-and-cooperation business model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Taiwan. Influenced by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labor cost raise, higher tax rate of custom, prevalence of gambling and fever of stock market. Taiwan umbrella making industry moved to Mainland China, entering into a transformative stage until now ever since mid-1990 due to labor shortage.

(635215818511190224.pdf 211KB)

關鍵字(英文)

industrial history, umbrella making industry, in-depth interview


政策與管理意涵

傳統製造業早期爲台灣帶來許多經濟效益,不但奠定台灣經濟基礎,也大幅提升台灣國際知名度與競爭力;然而隨著時空環境變遷,曾經是「台灣第一」的傳統製造業卻面臨到規模外移或逐漸沒落的命運!這些產業為何而興?又為何而衰?過去研究中雖有零星片段的描述卻缺乏完整紀錄與分析。 本文試以製傘業為例,從歷史研究角度,輔以文獻分析、內容分析和深度訪談法,討論該產業營運模式、重大紀事與影響結果,期能勾勒出台灣製傘業發展過程與興衰原因。選擇製傘業作為研究標的有兩項主要原因,其一是製傘業曾為「台灣第一」的代表性產業之一,卻也是其中現況相對慘澹者,相較於製鞋業逐漸轉型並再次進軍國際之際,製傘業在台灣卻僅剩零星廠商孤軍奮鬥;其次,目前台灣高科技製造業 (如資訊業),某種程度也面臨類似的發展瓶頸,當產業技術趨於成熟,製造成本成為關鍵競爭要素,其他技術後進國家的威脅漸起,吾人相信,不論是傳統製造業或高科技產業面臨的發展議題本質上是相似的,因此,在此時回頭檢視製傘業興衰,應可作為今日其他產業之借鏡。 研究發現,台灣製傘業可區分為三個發展時期,第一時期係藉由低廉勞動力優勢並經由政府相關政策帶動而成形;第二時期則以豐裕勞動力為基礎發展出完整的營運模式與生產網絡,且藉由群聚效應而產生上游研發、下游零件組裝及製品生產的合作樣態,同時產業人力發展也趨於成熟,包括專司研發的技術群、因應政府政策而來的家庭代工者,以及負責大量生產的廠房等,此時台灣傘業在產值或出口量已位居世界之冠;然而在第三時期,受到諸多總體產業環境變化影響,台灣傘業便如候鳥遷徙般地外移,此時台灣傘業似已黃昏,不復當年。 本文認為台灣製傘業早期成功發展可歸因於總體產業環境與政府政策的良好配適,特別在勞動力供應與運作模式方面,但隨著總體產業環境不利於製傘業發展,政府也未能在適當時機透過政策扭轉乾坤,錯失了製傘業轉型時機,台灣製傘業的「世界第一」輝煌記錄也從此走入歷史。


參考文獻